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司法解释 >
首席律师 丁静 律师
离婚咨询182-176-64000 离婚咨询182-176-64000
丁静律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上海市律师协会会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大律师”节目特邀嘉宾律师...[详细]
特别推荐
热点文章
 
论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条件 时间:2014-11-19 22:4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分享到:

  一、主体条件-关于债权人的债权

  撤销权行使的主体是债权人,但并不是任何债权人对债务人侵害债权的行为都享有撤销权。换句话说,撤销权的行使往往是由债权的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债权的债权人,能否以及如何行使撤销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撤销权行使主体问题确定关键在于对债权性质及范围的确定。   撤销权设立的目的在于回复债务人的清偿能力,从而保障债权不因债务人的不当处分财产的行为而难以实现。从这一角度看,能够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的债权一般情况下应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债权须以财产给付为标的,只有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债权方存在撤销权的问题,以劳务、身份等为标的的债权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时,债权性质已发生变化,当可行使撤销权;二是债权无物的担保。设有抵押、质押等物之担保的债权,因其清偿不致于因债务人财产之减少而受到影响,一般债权人亦不能行使撤销权。以上及依撤销权设立宗旨出发所作当然之推导,应无疑问,但下属几个问题却值得讨论:

  1、担保人能否行使撤销权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合同法》第24条的规定将撤销权的行使主体限定为债权人,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担保人并不属于债权人的范畴。担保人只有在承担了担保责任后,方具备债权人的地位,在此之前,不能说债务人的行为侵害了担保人的“债权”。因此,担保人不能成为撤销权行使的主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担保人对债务人而言,在其未承担担保责任之前,虽不享有债权,但担保人毕竟承担着财产损失的风险,极有转化为债权的可能。而且,根据撤销权设立的宗旨,债权人在其债权设有担保时,因其债权不致于因债务人的行为受到损害,不必行使撤销权,这样,担保人的权益就无法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这对担保人是极不公正的。同时,《破产法》中赋予担保人在一定条件下的债权人地位,由此也可以认定担保人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行使撤销权的。笔者认为,破产法的撤销权与破产法外的撤销权是应当区分的,不能援引破产法上的规定来对债权法撤销权的适用进行推论。不赋予担保人撤销行使的主体资格,虽可能会造成担保人的权利受到损害,但撤销权旨在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担保人的权益只能在担保法中予以明确。我国担保法中未规定担保人的催告权和担保责任免除请求权,这是担保法中的欠缺,但不能因担保法的立法问题影响撤销权制度本身的规定性。因此,担保人不享有撤销权应是与现行立法和撤销权制度的宗旨相吻合的。

  2、债权人的债权是否以已届清偿期为限

  撤销权的行使以债务人的损害债权的行为为前提,但行使时是否以债权已届清偿期为条件,《合同法》中未明确。但从该条表述方式看,并未要还应债权届清偿期,只要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造成危害既可。而且,目前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学者均主张不以清偿期届至为行使撤销权之必要。不过问题在于,在债权未届清偿期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债务人行为对债权的有害性难以处理,是应以现实的可能为标准呢?还是以未来的可能为标准?主张现实可能标准的人认为:如以未来的可能为标准,则有否损害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以债务人行为时的眼光推断清偿期届至时债务人的清偿能力,届进如推断失误则将导致撤销权行使受碍,不利于债以人的保护。主张以未来可能为标准的人认为:因债以未届清偿期,而债国人将来有清偿可能的情况下,如采现实可能标准要求债国人不免苛刻,是不适当的,应以未来标准为依据。至于未来标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不影响债权人在债以到期时对撤销权重新行使。同时,也可考虑参照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对这一问题进行补充规定或作出司法解释。

  3、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范围

  《合同法》第74条第二款规定:“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这一规定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债权人的债权指所有债权人的债权;二是债权人债权仅指作为债权的撤销权人自己的债权。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将导致撤销权的行使有很大不同。如:甲有50万元财产,对乙、丙等六人分别负有10万元债务。现甲无偿转让20万元财产,乙、丙等人可否行使撤销权,行使用权范围有多大?按第二种理解,从单个债权人的角度考虑撤销权的限度,则甲可分别以其资产能清偿之由抗辩,阻却撤销权的行使。同时,既使行使撤销权的话,单个债权人也仅能撤销10万元的财产处分,而无权撤销全部处分行为。笔者主为这种理解极有可能导致每个债权人的债权都受到损害,显不符合立法之意。撤销权的本旨在于回复债务人于一般财产上的地位,保障的是一般债权都受到损害,显不符合立法之意。撤销权的本旨在于回复债务人于一般财产上的地位,保障的是一般债权人的利益,而非各债权人的个别利益。通过撤销权的行使,使债务人已转移的财产,复归债务人,增强其财产清偿能力。行使撤销权所获利益,仍归债务人、归全体债权人所共享,而非撤销权人所独享。因此,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进,自应从债务人的所有债务负担出发,来考察自己债权是否有遭受损害的可能,尤其是当撤销权人的债权沿未到期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主观条件-债务人与受益人的认知因素

  1、债务人行为时的认知内容。

  撤销权所针对的债务人的行为,是否要求债务人须对其行为损害及债权这一事实明知,从我国合同法上的规定看,似不以债务人明知为条件,只要债务人的行为客观上危及到债权,债权人即可请求撤销。但考察国外的情况,撤销权以债务人?quot;诈害“为条件,只是对主观方面的认定标准有所不同,有采用观念主义者,即有认识既可,如日本,有采用意思主义者,即债务人不仅要认识,还须有损害债权的意志倾向,如法国。我国合同法中虽未明确作出规定,但这并不等于说对债务人的主观方面没有要求,否则将极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如甲以乙享有10万元债权,甲以放弃该债权为条件,利用乙的市场优势合作经营,乙则在利润的分配上给给予以撤销。否则将置乙于极不公平的地位。至于实践中以意思主义还是观念主义来评判债务人的客观认识,我们认为,意思主义对债权人过于苛刻,应以观念主义为宜。另外应注意的是,债务人的认识因素应以其行为时的态度为标准,行为时不知而后知者,债权人不能行使撤销权。

  2、受益人的认知内容。

  《合同法》74条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对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和无偿转让财产的,则未明确受益人的认知内容,这里需讲座 是:对债务 人低价转让财产的,受让人应知道“情形”是指不合理价格呢,还是行为对债务人会造成损害这一事实呢?对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和无偿转财产的,是否不要求受让人主观上的认知内容呢?撤销权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目的是回复债务的清偿能力,该权利针对的应是债务的人行为,并非常驻益人的主观态度。但同时应注意到,由于撤销权的行使当然地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受让人的利益不能不考虑,这样,受益人的主观认识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撤销权对常驻益人的效力主要是物的返还,而不在于受益人的赔偿。但如果常驻益人受让时出于恶意,且受让物已消费或因其他原因 而灭失的情况下,方存在损害赔偿,其再现形式是支付对价。对善意受让人,在物无法返还的情况下或返还不公平的情况下,受让人应无赔偿责任。至于判断受让人主观恶意的标准,应以受让人明知行为损及债权为标准,无偿转让、低价格转让仅为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应作为受让人的认知内容。

  三、客体条件-债务人行为的性质

  撤销权的客体是债务人损害行为,这种损害行为即可为债人的单独行为:如赠予行为,也可为合同行为,如低价出卖财产的行为,同时,行为须为以财产为目的的行为,但债务人的下列行为不在可撤销之列:

  1、不作为。在某些情况下,因债务人的不作为造成财产减少,影响债权,但因不作为无从撤??什坏眯惺钩废?āLㄒ蛘?袢擞氲谌?说闹卮笪蠼夂贤?抡?袢怂鹗?/p>,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债权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2、无效行为。无效行为自始无效,无撤销的必要。

  3、事实行为。可撤销的行为须为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不得撤销,如债务人对财产的抛弃。

  4、非以财产不目的的行为。如以劳务、身份为目的的行为不得撤销,原因是此类行为不符合撤销权制度的宗旨。

  5、拒绝取得利益的行为。有人主张应在可撤销之列,如台湾最高法院1980年台上字第847号判决就放弃继承权问题的认定中认定:“继承人自继承开始时,承受被继承人的财产上之一切权利义务,故如继承开始后抛弃继承而受不利益时,即属处分原已取得之财产上权利,倘因而害及债权者,债权人自得行使撤销权,”笔者认为,撤销权的行使,在于回复债务人的资力,而不在于啬债务人一般担保能力。王泽鉴就此说到:“撤销权之行使,在于回复债务人脱离之财产为目的,而取得利益之拒绝,则非债权人脱离其财产之一部,故不得撤销也。”

  四、行为条件-债务人的具体行为认定

  合同法第74条将债务人的可撤销行为规定了三种情况:一是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的;二是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的;三是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是上述三种情况涵盖面过窄,难以实现撤销权的目的,对行为的范围应当扩大。

  如恶意担保设定行为,恶意以明显不合理高价格购进财产的行为、债务人均以损害债权为目的,且与74条规定的行为在性质上并无不同,应在可撤销之列。因此,74条规定应在立法上或解释上进一步扩大。

(责任编辑:bianji)
分享到:
上一篇:代位权的行使一般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法律要件  下一篇:几种特殊的行为能否行使撤销权的问题
相关文章